目前分類:讀後感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邱妙津 讓人一讀上癮
邱妙津日記 沉寂13年終出版
賴香吟 面對流言「無可選擇」
Fran私觀點
前面的幾個連結都有關於邱妙津的
看完她的兩本日記大約花了兩個星期的時間
有的時候一次只看個1.2張
有的時候卯起來看個幾十頁還滿過癮的
裡面很多篇幅都是關於了愛的
看了日記我想對於這位作家
會有了基本的認識

我想由於她是心理系的關係
所以日記中有的篇幅也是有關於自己的心裡剖析的
關於自己她是有打算的
雖然我沒有寫日記的習慣
但是她能夠用
1.
2.
這樣條列式的方法來陳述一些事情
我想應該算是特例吧

她有多厲害從她的小說能夠在一片翻譯的文學小說中殺出重圍就能看出端倪(老貓學出版
以撰文的此刻為例,博客來書店的文學小說排行榜前二十名,只有一本是台灣作家的作品(已逝作家邱妙津的「蒙馬特遺書」),其他十九種,全部都是翻譯書。

ireading

有人建議心理強度不夠強的不要輕易嘗試她的書喔
她的書是誨暗還是光明的取向呢就看妳是什麼樣的角度摟...
關於她,網路上有很多文章可以找.... 有興趣的就去找找吧其他的書還沒買...但是已列入將來要買的書單....
 
2680305327002-4
 
 
2680305327002-5

wucher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有一天醒來了以後忘了在枕邊的那個人誰
或者叫什麼名字的時候,該怎麼辦呢?
突然間忘了平日熟悉的路該怎麼走,又該如何呢?
 
一個廣告公司的課長,一個疾病的名詞(阿茲海默症)
當他們碰在一起時會有什麼樣的火花呢?
 
故事一開始當然先要把主人翁以及周遭的人事物都先介紹一遍拉
然後就開始發病的敘述了...
一開始只是忘了某件東西放哪裡
然後就進階到忘了說過的話.....
忘了原本熟悉的路該怎麼走了....
記憶一點一點的流失....
認識的面孔一個一個的變得陌生了
 
故事的主角原本打算用便條紙記下所有的事情
再利用時間將之抄到日記(備忘錄)中
但後來隨著記憶力的衰退,要記的東西也越來越多
於是用來塞便條紙的外套口袋其實不用多久就滿了...
在其他人眼中甚是怪異....
因為並不是重點式的紀錄了
而是每句話都記下來..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退化的情況因人而異,就表示著自己還是完整的自己的時刻長短無法確認
會忘了重要的人、事情還有地點,會有多悲哀.....
曾經是那麼重要的人,見了面卻認不出來(真的會有親切感的感覺產生嗎?)
在這種情況下,時間是無情的殺手....
阻隔掉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而且是單方面的(真是殘忍阿)....
 
 

什麼是阿茲海默症?

阿茲海默症侵襲人的腦部;它並非正常的老化現象。得到阿茲海默症的人會漸漸的喪失記憶並且出現語言和情緒上的障礙。智力逐漸喪失的情形稱為癡呆(dementia)。當這個疾病越來越嚴重時,病患在生活各方面都需要他人的協助,像是洗澡、吃東西、上廁所…等等。由於阿茲海默症患者需要人日夜看護,因此病患親友的生活往往也跟著受到很大的影響。阿茲海默症在目前仍是一種不可逆、尚無法治療的疾病。

誰會得阿茲海默症?

        在美國約有5-6%的人口罹患阿茲海默症或是有相關的痴呆症狀。這表示有將近四百萬的美國人罹患阿茲海默症。隨著患者們老化退化,照顧者及社會的負擔也日益沈重。據估計,到了2050年,在美國將有一千四百萬人罹患阿茲海默症。在美國,阿茲海默症高居成人死因第四位。每年有10萬人死於阿茲海默症。超過六十五歲的人口中有5-10 % 罹患阿茲海默症。85歲以上的人口有一半是阿茲海默症患者。年齡是阿茲海默症相關因素之一,而研究顯示「遺傳」也扮演著重要角色。因為女性的壽命普遍較男性長,因此罹患阿茲海默症的女性也比男性多。此外,80 % 的阿茲海默症照顧者是女性,因此她們也間接受到阿茲海默症的影響。

症狀

        記憶的喪失可能是阿茲海默症最顯而易見的的病徵,尤其是記不住前不久才發生的事或是最近才獲得的訊息。初始的症狀細微而漸次的出現,不易察覺,而且這些症狀也可能出現在其他的失智症並非阿茲海默症特有。例如:在熟悉的地方迷路,忘了某件事做了沒,老是舊事重提或是無法學新東西。病情惡化時,患者可能會在談話時沒辦法找到適當的用字或是無法做重大的決定。

阿茲海默症其中一項最令人痛苦的地方是患者有時會沒辦法認得親友。患者的性格也可能變得異常的煩躁,偏執多疑,不喜歡與人互動。到後期,患者可能會出現在街上遊蕩,迷路回不了家的情形。

阿茲海默氏症是一個無情的疾病,它無聲無息、慢慢的、一塊一塊的拿走曾經生活的軌跡,讓照顧的親人雖然每分每秒與病人相處,卻永遠無法觸及過去共同的時光,不管是美好的或是椎心刺骨的,眼前是一個在熟悉不過的親人卻比陌生人更遙遠。

wucher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一本什麼樣的書?
第一眼看了可能會覺得這是一本講兩性關係及其中的差異
其實是差不多拉,但是這本書從DNA的觀點來探討男女之間的差異
而且千百萬年來男性及女性角色已經有很大的變化了
遠古時期男人只要出外打獵而女人只要在家把小孩子顧好並且保護家庭不被外界所侵襲
而現在呢,男女的角色該作的事情已經混淆不清了。
 
而也因為這樣男女生之間在思考時大腦的反應也不一樣
使用的左右腦也大不相同
女生通常是用兩邊的大腦思考,而男生卻都只用一邊
所以造成了根本上的差異
也因為這樣,女生通常會分不清楚左右邊的方向
她想講左邊,但說出來的卻是另一邊,就是這樣的原因
 
基於思考模式的不同,對於想法上的差異就有很大的差別
同樣的一件事,男女之間的想法就有很不一樣的想法
面臨壓力的女人會想要講話,而男人只要聽她說話就行了,不需要提出解決方法
她想要的只是有人聽,而不是真的想要有人提出解決辦法
但很多男人似乎都自以為說出解決辦法就好了..那是大錯特錯的
 
如果女性為愛情煩惱,她就不能專注於工作。
如果男性工作不順心,他就不會專心談戀愛。
 
當然拉,這本書也有說到關於同性戀的事情。
之所以會有男同性戀的形成是因為
六到八週的胚胎形成期,男性胚胎(XY)接收大量的男性賀爾蒙,睪丸先行成形
再來就是將女性形式的大腦(胚胎剛形成時,人體和大腦的基本構造都是屬於女性)轉變成男性的構造
要是男性胚胎沒有在特定時間內接收到足夠的男性賀爾蒙
就會出現兩種情況,一是大腦偏向女性化,二是完全是女性的大腦
所以同性戀是天生的,沒法改變,成為同性戀並非選擇問題,而是基因決定了選擇
而女同性戀則是腦中的男性賀爾蒙過高
會使『交配中心』男性化,造成雖然是女生,但卻會吸引女性的注意。
而如果『舉止中心』男性化的話,說話和肢體動作全都和男性一樣(就是被稱為男人婆的女性)
所以女同性戀和男同性戀不一樣(男同性戀比女同性戀比例上多很多)
女同性戀不是很女性化,就是動作會很像男人,而這兩者,同樣都會吸引女人。
而為什麼同性戀者會沈迷於性?
因為下丘腦是大腦的性慾中樞,會對睪丸素產生反應
也因此不管是男同性戀或是女同性戀,性衝動都比異性戀來的高

wucher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人熱愛速度,執著於用更少的時間做更多的事,要追趕得上就必須不斷加快腳步。我們因此罹患了「時間病」,快速無疑成了一個癮頭、一種崇拜。唯有透過回溯人們被時間搞得精疲力竭的歷史,探討該如何因應那讓全人類著魔沈淪的快速文化,釐清為追求速度所付出的代價,我們才能在這個沈迷於快還要更快的世界裡找到放慢腳步的前景。「慢活」運動於焉成型,但它並不是將每件事牛步化,而只是希望活在一個更美好而更現代化的世界。一言以蔽之:慢活便是平衡—該快則快,能慢則慢,盡量以音樂家所謂的Tempo Giusto(正確的速度)生活。放慢速度沒有一成不變的公式,正確速度也沒有萬用手則。每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步調,如果騰出空間容納各種不同的速度,這個世界會變得更加豐富。這裡不僅遊說讀者採取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更報導了一場正在全世界實實在在發生著的運動。
 
以上的文字是封底所寫的,基本上來說就是用適當的速度來過生活,
而不再是純粹的快快,還未讀完這本書,會以一個章節一個章節來寫

 

wucher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會買這本書是因為偶然在智勇志永電力學校所看見的,這個節目似乎會在最後介紹書,

而由於這本書厚度高達 608頁,所以在最後還有人聽了它的介紹時舉手表示會想看的時候還頗驚訝的。

其實這本書的作者Frances Moore Lappe ,其實在三十年前就寫過一本名叫《一座小行星的飲食》,它改變了數百萬人的地球觀,是這本書的前身,探討的是:富饒的地球為甚麼會有飢荒?三十年後作者帶著安娜(梵文「食物」的意思; Anna Lappe),走訪世界各個角落,繼續探尋著人、食物與地球之間環環相扣的意義,以及食物資源匱乏的解決之道。一場新的意識型態戰爭,決定了人類會有甚麼樣的星球,更決定我們將擁有甚麼樣的心靈。這不僅是改造地球的契機,更是一場意義非凡的心靈之旅,它揭示著:我們雖然只有一個地球,它的繁盛未來牽繫於我們此刻的作為。這本書和希望有關,也和幸福快樂有關。


這是封底的介紹,很簡潔的道出了本書的價值。也讓人思考自己本身與環境之間的關係。

這是作者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寫作,而安娜則在每章之中加入自己的意見與想法,而這是它們母女兩人的共同經歷,所以也可以說是她們倆的成果。

它們從美國加州的舊金山灣區開始,一路上走過了巴西、孟加拉、印度、肯亞等地,最後則是回到了威斯康辛州。

然而她們發現的事實就是,全世界的食物其實並不匱乏,還綽綽有餘,錯的是人類將之用到了錯誤的地方,例如穀物,為了要吃到肉,而養了過多的牲口,可笑的是那些牲口所帶來的熱量遠遠不及為了吃到它們的肉所消耗的熱量,而且只要少數人少吃一點肉就能改善食物匱乏的假象。。只是呢,這個結果其實老早就被察覺,但人們卻忽略了它們,於是過多的資源浪費造就了現在的生態,生態結構匹變,環境污染日遽增加,而最重要的是基因改造生命體(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s ; 簡稱 GMO)帶來的傷害,因為那些GMO的穀物有的雖然可以大大提高生產力,但因為抵抗力太差因此要投以超大量的農藥來殺死害蟲,而那些農藥也經過土壤和水影響了整體環境,而那些種籽所種出來的東西當然也是有問題,即使它們有低廉許多的價格,更可笑的是那些種籽種了以後還能有種籽留下作為下一期耕作的用途嗎?

很抱歉,答案是不行,因為那些基因改造公司為了要賺錢,所以賣給農民(那些落後國家的情況)那種只能種一次的種籽,於是每期賣種籽然後再賣給他們農藥,這樣惡性循環下去,倒楣的卻是農民(舉債累累)。

這只是本書當中一些情況而已,希望看見篇文章的人也能買來閱讀,能夠有更多的啟發。即使這本書是2002年10月出版的。

wucher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